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編輯室手記:對話】

引號裡引述的,
是一位努力維持新聞理念的記者,
不甘的心聲。
其他都是我的話。

這位記者是兢兢業業作報導的秀異人士,
跟我是同個大學同個科系出身。
雖然我們的新聞理念不盡相同,
但我很喜歡看他的文章。

昨天他的這篇心聲引起廣大迴響,
連張大春都在轉貼。
看了以後,
覺得還是有點對話的好。

同學,歹勢啦,
以下只是在陳述我和你意見不同的地方喔。
其他沒提到的表示我都同意你的看法。

========
「記者寫出來的,也不是只給一半的人看。」

新聞有什麼功能是大一新聞學的基本。
也許我們認為報導不是取暖文,
但傳遞社會文化價值的功能,
與取暖文比起來,
不過是範圍大小之差罷了。

========
「我覺得記者未必能傳遞真相,但至少要接近真相,不能因為立場、好惡,或為了販賣新聞造假。」

不造假,與接近真相,是兩回事。
如果你認為事件必定只有一種真相,
那是你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
但也有別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存在。

《副作用》這部電影,
相信只有一種真相的人,
看到的是導演給的答案;
但在我看來,
這部電影的真相是:
司法體系下的醫病關係完全不平等,
病患的生殺大權掌握在醫師手上。

哪個是真相?
你的真相與我的真相有衝突嗎?
結果我們只是接近真相的地方不同罷了。

造假就不必講了,
這一行沒有什麼比造假更嚴重了,
要罰6千元XD

========
「就算是這樣,我還是不相信,
這個島找不到一位中立的記者。
站的夠不夠遠罷了吧~」

關於何榮幸的文章
〈學運之必要,臥底之必要,真誠之必要〉,
幾天前我就分享過了,
雖然覺得文中對野百合的看法有點浪漫,
但關於記者的中立這回事,
我相信他的看法:
沒有真正中立的記者。
我認為,
自以為絕對中立的記者,
比不上願意時時刻刻懷疑自己是否中立的記者。
也許站的(得)遠也算是一種追求中立的方法,
但刻意保持距離以追求中立,
會不會變成只追求方法而不管目的工具理性?
新聞報導的終極價值,
難道在於呈現記者/新聞機構的中立?

========
「反馬是主流意見。
什麼是非主流意見?
臉書上看不見了。
這也是政治正確。」

臉書不代表整個社會。
我們有超過人口半數的臉書帳號,
不代表大家都在上面談政治。
臉書上的熱門po文,
沒有主流媒體擴散,
在目前是不會變成主流的。

反馬是主流意見這件事,
我相當懷疑,
充其量只是另一種「網路爆紅」現象。
我的FB上刻意維持了各種光譜的書友,
還沒看到有新聞同業真跳出來反馬的。
如果主流的同業們沒人公開反馬,
那麼這個反馬的主流意見到底是怎麼樣「主流」?

這篇心聲在這裡引沉默螺旋理論,
但沉默螺旋只處理訊息的呈現,
不處理訊息的內容,
以及發出訊息者之間的權力關係。
並不是大聲就表示他握有較大權力,
有時剛好相反。

那麼,
這裡講的主流這件事,
是看誰聲音大,還是看誰拳頭大?

========
由於高中的特殊境遇與大學所選的科系,
我有很多同學在新聞業為自己的信念拚搏,
我尊重每一位同學的信念,
也尊重與每一位同學的友情。
所以,以上不是要搞什麼
「吾愛凱撒,吾更愛真理」

──我最怕講這句話的凱撒的朋友了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