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台灣綜合類新聞媒體臉書專頁統計:2015.10】

作者:張約翰

重點:新媒體與新報業


21世紀的新媒體──行動載具與社群媒體──為新聞帶來的衝擊,同步體現在產製、閱聽、產業變革,而新聞作為本體,其定義因此也面臨重新檢視、修正的境遇。
以下是幾位新聞工作者對於「什麼是新聞」的看法。
「新聞是任何一件使某一社區大部份人感到興趣的一些事情。」
 「新聞是……對讀者具有興趣與重要性的事件與事實。」
 「理想的OO,應是全篇充滿有著有『熱度』的新聞。」
 「新聞乃是女人、金錢與犯罪的紀錄。」
 「任何能叫讀者驚呆了的,便是新聞。」
 「新聞離不了女人、金錢與犯罪。」(報導的是不是客觀事實是次要考慮)
 「OO永遠不應以報導新聞為己足。」(單憑事實報導出來的不是好新聞) 
這些說法,看起來像是在討論21世紀新媒體脈絡下的新聞。但是,這些其實是針對19世紀後半興起的新報業(或稱大眾報業,the New Journalism)的看法。說這些話的依序是:紐約太陽報主持人譚納(Charles A. Dana)、紐時副總編麥克奈爾(Neil MacNeil)、多勒多刀鋒報總編輯柯平(Charles R. Corbin)、赫斯特報系的華爾克(Stanley Walker)、赫斯特報系的麥克伊文(Arthur Mac Ewen)。最後兩位,則是新報業巨頭赫斯特本人,以及與其競爭、開黃色新聞先河的另一位巨頭普立茲。(OO實為「報紙」二字,為了不破哏而先隱藏)

程之行在〈論報紙的娛樂功能〉中指出,新報業的興起,是相對於只以知識分子為對象、不曾努力打開讀者圈的菁英報業。新報業從形式與內容兩方面努力以圖增加發行,因此,如果再以早期報業的標準衡量新聞價值,則眼光過於狹隘。

新報業帶來觀念上的革命,因此新聞價值應重新檢視。程之行認為,紐時的銘言「本報新聞都是值得刊登的」,反映出讀者沒有決定性的力量,即唯有經過編輯選擇後刊出的,才算是新聞,支持紐時主張的巴爾的摩太陽晚報詹森(Gerald W. Johnson)在1926年出版的「什麼是新聞」(What Is News)中也認為,經第一流報人對事件記述在寫作與發表兩方面都感滿意的即是新聞,這種說法也是以報人的標準,而不是讀者的角度來看。

李瞻則在〈新聞自由的演進及其趨勢〉指出,黃色新聞風潮後,出現社會責任論,認為新聞事業必須以服務社會為前提,才能保障其存在,因為新聞事業發生的錯誤與缺點,不再只是私人行為,更是社會大眾的危機;並認為私人新聞事業若未對社會善盡責任,政府可直接經營新聞事業,保障人民知的權利,保持消息充份流通。

程、李二人的論文,分別發表於19701967年,卻彷彿是為了今天討論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而寫。21世紀的新聞媒體,在新的產業環境下,以娛樂內容作為經營的不變法則,這當然是產業競爭的結果,也是對過往只承載菁英觀點、主流意識型態的新聞媒體的反動,也因為娛樂內容的感官主義傾向,再引起社會責任論的關切,與新報業一模一樣。從新報業到新媒體,菁英vs.大眾、應知vs.欲知、社會責任vs.產業生存,這樣的糾纏已經持續百年,而且沒有結束的跡象。

分析:難道是向Alexa說再見的時候?


10月的統計中,將超過3個月沒有新貼文的新聞e論壇、台灣歐盟觀察兩個專頁排除,而納入粉絲數超過1萬的獨立媒體焦點事件。本月起,在流量與社群佔流量比方面,將固定同時採用AlexaSimilarWeb(只有桌機流量)的數據。


1.4家媒體在10月的粉絲數成長超過10%,分別是東森新聞25.5%、報導者14.5%、三立新聞12.1%TVBS新聞10.6%。東森新聞的粉絲數成長仍然領先所有媒體,連網站都還沒開張的報導者也背負著期待繼續高度成長,包括三立、TVBS,高度成長的媒體仍然是電視類。風傳媒也有8%的成長。負成長的有台灣立報。

2.粉絲數排名,東森新聞再越過遠見、天下兩家長期排名前5的媒體,衝到第4。聯合新聞網也終於越過原本在網路原生新聞與ETtoday並列龍頭、現已在同類中被關鍵評論網取代老二地位的NOWnews,進入14名。三立新聞則將另類媒體的老大上下游擠下一名,排第20。三立以下的排名上升,都是因為新聞e論壇、台灣歐盟觀察排除後造成,彼此的相對排名沒有變化。



3.流量變化,基於Alexa的流量計算黑盒子,自己跟自己比,比較有意義。四大報中蘋果不論是Alexa還是SimilarWeb的桌機流量都持平,自由、聯合都上升,中時在桌機小跌,但在Alexa大跌。同樣在Alexa大跌的,還包括天下與NOWnews(見圖),兩者在桌機的變化都是微跌。這三家都在10月取消了Alexa的認證,也就是沒有綠色小勾勾了。東森新聞則與粉專成長逆反,流量排名不斷下滑。


來源:Alexa

Alexa的綠色小勾勾,掛上去會讓排名暴漲,拿掉則排名暴跌,因此在與同業比較時可信度降低。作為免費流量監測工具,這種黑盒子效應大概已經廣泛被業界注意到,因此失去廣告主的信賴,媒體也就不再願意當冤大頭。推測中時、天下與NOWnews退出認證,可能與此有關。

(本文授權卓越新聞電子報刊登,有教學研究需要欲取得原始檔者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