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台灣綜合類新聞媒體臉書專頁統計:2015.8】

作者:張約翰

重點:93場數位新聞媒體的記者會


開學第一天,面對68位傳播科系的大一同學,我問:「最近一週曾經拿起報紙來看的同學請舉手。」大約78位同學舉手;再問:「最近一週曾經在網路上看新聞的請舉手。」差不多全班的手都舉在空中。

本文重點不是要談印刷媒體的沒落。四大報都已經在數位產製上投入大量資源,與其說是報社,不如說是有發行報紙的新聞機構,一如2014年紐時《創新》報告中對數位優先(digital first)的自我詮釋──要說是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可以。

7月的分析中提到台北市媒體代理商協會(MAA)的2015台灣媒體白皮書,其實媒體使用相關調查還有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7月公布的2015媒體風雲榜排行榜、9月公布的2015大學生媒體使用行為。相關調查都在媒體分類時將網路、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區分開來然而要留意的是,報紙主要內容是新聞,其他類型媒體不是,即便有24小時新聞、廣播頻道,仍有數倍以上廣電頻道與新聞無關。2014美國PEW的調查也顯示,社群媒體使用者多半並不以閱讀新聞為第一目的,新聞是「順便」看到的。所以當我們由廣告量、發行量、使用率進行分析時,不能忽略,我們並不是用新聞在比新聞,而是用主要是新聞的印刷媒體在與其他新聞比例較低的媒體類型比較。

以上的說明是為了引出這個以前曾經在舊文中提出的概念:社群平台上,新聞媒體的對手不是只有新聞,而是與各種個人生活心情、品牌粉專、農場、原生廣告競爭。即便網路廣告量2014年超過所有印刷媒體總合,不代表數位新聞媒體的前景就與網路一般光明。

在這個基礎上,針對9月上旬3場數位新聞媒體的記者會,該如何看待?

首先是91日成立的報導者。何榮幸、張鐵志領軍,顧問黃哲斌,童子賢出資成立基金會,不擁有不干涉不求回收,翁秀琪任董事長,董監事名單排開都是業界學界的秀異人士。報導者旨在拓展新媒體的各種可能性,對抗即時新聞造成的淺薄為目標之一,營運模式初期不做廣告,仰賴捐助。在年底正式上線前,尤其是設定了相當困難的前提之下,想必內部會把將來如何維持財務獨立長期生存視為重要任務。

接著在98日,關鍵評論網TNL公布與TutorABC合作,中英雙語國際版上線,將來可能IPO(公開募股)。TNL不同於一般新聞網站處,在於它是一座形象相對良好的農場(有出黑心產品的農場,也有良心產品的農場,農場一詞成為貶義是後來的事)──除了自家出稿費約來的專欄,另外還以轉載各類受歡迎的文章為主要內容,今年在獲得外國風險投資挹注後,成立影音部,開始有較多的原生影片,又實驗語音報讀文章功能、APP上架,並繼香港版後試圖拓展到東南亞,可以說在開源、形式、內容、對象上不斷開拓可能性。然而原生內容較少,新聞產製成本比例因而較低,財務情況「可能」會比原生新聞比例高的數位新聞媒體樂觀。

最後是15日,Knowing新聞上線的記者會。Knowing號稱全台第一原生移動媒體,是以App為主要平台的聚合式新聞媒體,目標要廣邀一百家媒體加入,Knowing強調以最低成本讓最多讀者看到個性化新聞,讓用戶以最簡潔快速方式常握即時新聞。以Knowing自我定位來看,是強調行動端使用者體驗,原生新聞內容的產製顯然不是(起碼現階段不是)的重點。

上面3家都是以新聞自居的數位新聞媒體,互相比一比就可以發現,誰在原生內容、尤其是深度報導的產製中投入較多資源,誰的生存就會受到較多的關切。這說明如果新聞媒體在資本主義邏輯盛行的社會中想要靠商業模式維持生存,反而要讓自己離原生新聞、調查報導的產製遠一點。這是一個悖論,也是至今找不到藥方的問題。大家在這3家中對報導者的高度關注,正是希望看到這一悖論被打破。

分析:東森TVBS暴走




1.粉絲數成長較值得一提的,是繼7月的粉絲數高速成長,8月東森新聞又成長了42.3%,破50萬大關。然而成長率最高的不是東森新聞,是TVBS,達51.1%。這兩者的成長主要都是拜歸併粉絲團所賜,後續能否維持是下個階段的重點。風傳媒、三立新聞都有超過1成的成長,新新聞也達到7.3%,是去除歸併因素後最亮眼的3家。

2.粉絲數排名,TVBS上升5名到13名,風傳媒、三立新聞、udn tv都各自上升一名。巧的是4家有3家是電視。相較20132014的遲緩,2015年是電視媒體在臉書上表現的一年。

3.在東森新聞粉專粉絲數成長的同時,看看它的alexa流量排行,由前百大暴跌到千名之外;但同為東森系統、新成立的噪咖,卻是171名;細看兩者流量來源,FB在東森新聞只佔第2名,14.1%,在噪咖卻是第1,高達40.2%(以上見圖)。顯然東森的網路經營策略重點,一如其所有權,可能有些不為外人所知的變動。



題外話:流量分析工具


許多新聞業朋友都知道,alexa是一個大家都在用、大家都不滿意的流量分析工具,而且似乎會因為有沒有埋程式碼加入認證而影響排名,免費版用戶也無法分辨app與行動用戶在流量中的比重。

有朋友推薦其他的工具,例如SimilarWeb。它可以提供免費版用戶地區流量排名、社群佔流量比資訊,而且有較細緻的用戶分析。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它只給你桌機的流量,完整流量數據要付費才能看見。

(本文授權卓越新聞電子報刊登,個人分享免費,媒體轉載請付費)
(有教學研究需要欲取得原始檔者可留言,企訓使用請付費)